当前位置:苗圃场情感铁网铜钩:再现20世纪40年代鄱阳湖渔民生活2016年8月22日
铁网铜钩:再现20世纪40年代鄱阳湖渔民生活2016年8月22日
2022-11-07

翌日,天气晴放,蓝天莹莹,白云悠悠。那被春风催得适时破苞绽开的油菜花开得分外欢畅,黄澄澄、金灿灿,宛若百里金色锦毯,从天上铺向,绚丽无比。蜜蜂飞舞穿梭,并不时停驻在那花蕊之上,地吮吸着花的琼浆,蜜蜂飞舞时发出“嗡嗡”的声音犹如美妙的音乐,这是再高明的乐师们也无法创作、演奏的自然奏鸣曲。那风软绵绵地,吹在身上轻柔而且夹带着新花新草发出的让人迷醉的气息。学生们一说笑着,打闹着,来到了龙泉寺。

“那……”仁生妈知道自己的家底,一说到钱,她便像秋后的蝉——无言无声了。

湖边有一个叫铜钩赵家的村落。这一带的村落大都聚族而居,村名往往直观地显示出这个村子的地理、周边和居民的姓氏、职业等要素。铜钩赵家这个村名,标志着这个村子的人以用钩捕鱼为业,村民全部姓赵或绝大部分姓赵,这赵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村落。其实湖边的渔村规模都不小,原因是小姓小村在湖边很难安身立命、发展繁盛,在传统的法制度下,小村往往受到大村大姓的和挤压,于是只好带着怨恨,无奈地迁往外地。大浪淘沙,留在湖边并占据着有利的便都是大村大族大姓。只是这个铜钩赵家则同一般的大,号称每日有2000条渔船出湖捕鱼,人口有9000之众。村子依一湖汊而建,三面环水,另一面是高高低低的丘陵,是一个依水、用水、吃水的村子。

“啥个事?”

仁生妈听完,没有回话,连点头摇头的动作也没有,一副发木发呆的样子,接着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然后双手捂着脸跑进了自己的房间,躺到床上,抽泣着,呜咽着……

他来到村子里教书伊始,就同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因为他是孤身一人,便在每个学生家轮流吃饭。伙食标准约定为:“无鱼肉也可,无鸡蛋也可,无蔬菜豆腐不可。”大家都觉得这个苏先生要求不高,饭菜中只要求有蔬菜豆腐等素菜,无须鱼肉鸡蛋等荤菜,可能是个戒斋奉佛的读书人吧,所以天天给他吃的菜肴都是青菜豆腐。

爷爷叹了一口气:“可他一上学,家里就缺了人手干活,还要花钱。”

苏先生连连点头:“问得好,想得对。因为人类社会曾有过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所以,中国的姓氏应当是女子最先使用。一些姓氏的偏旁带‘女’字,如姜姓和姬姓,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老僧不识英雄客,何必叨叨问姓名?

过了一个多月后,苏先生找到村长,称伙食最好有所改善,现在顿顿不见有鱼、肉等物,肚子里没油,人有点乏力。村长带着微笑按当时的约定应答。

对礼生的问话,仁生只是摇了摇头。

老师连连点头:妙,妙,有读书人之情愫也。既而又说:“春天应当走出屋外,在春风之中、山水之间,踏春赏春。我们不筝、不戏水,明天一起去游龙泉寺吧。”教室里响起一阵欢呼声并夹带着脚掌跺地的声音。

“因为你的快要断,你的蛋也有点烂。”说完一溜烟地跑开了。

《铁网铜钩》描写20世纪40年代鄱阳湖渔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两大渔村持续数百年的械斗为基本线索,描摹了法制度下,社会底层的人们以祖姓、祖业、祖地为经,以、情感、为纬的生活图景,叙述了他们在生计、、敌寇、礼法制度等重压下的与。塑造了一群打上时代和地域烙印、具有鲜明个性的渔民形象,连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特征和人物命运。作者还在书中不停地暗喻和追问:谁能冲破传统观念的铁网,现实利益的铜钩?在今天,我们依然不难见到那个年代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子,社会需要在深刻的变革中弃旧而图新。因而,这部作品有着它特有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来到庙前,他让随从留在门外,自己独自带剑入门进殿。庙里方丈见一个长相有些怪异却气宇不凡、佩着宝剑的大汉进入庙里,很有些惊讶,便向前双手相迎,并问施姓大名,有什么需求?连问几遍,朱元璋概不作答,只在大殿的佛像前以手作揖,默默。然后叫小取来笔墨,旁若无人地径自在大殿的东墙上奋笔疾书。写的是一首七言诗:

兹后他再也不和妻子同室而居。但又有人提醒说,妻子难产,这不是你的。现在你这样别室而居,让妻子守活寡,才真的是不仁不义。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几天后他把家产尽数交给了妻子,并交代:留家、出嫁完全由你自己做主,本人概不。他还把这些话写在一张纸上,并地签上名字、摁上,交妻子留执。然后只身来到了铜钩赵家教书。

站在排头的是一个7岁的男孩,叫赵仁生。也许预示着这个孩子一生会命运多舛,出生的那天晚上,风雨大作,湖浪汹涌。在孩子取名时家里便起了一次小小的波澜。父亲见第二天风停雨收,白云生于天际,便想给孩子起名为“云起”。但爷爷不同意,说起名要合族规,不能有违祖训,轮到这一代的名字应是“生”字辈,于是提出取名为“仁生”。父亲又说了一些在变、人也当变的道理,认为换个起名的思也很好。但爷爷说,好多东西可以变,但祖训族规可不能变。父亲无奈,只好服从。因为在乡村,爷爷对孙子叫什么名字,有着极大的裁。

“我说出来,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可都不要生气。”

一次,先生讲授《百家姓》时,仁生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姓’字是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莫非最早用姓的是女子?”

“那我也不上学了。我宁愿干活也不喜欢上学,家里着要我去读书。这样,我回去就说你也不上学,我们就可以都不上学了。”礼生说着,真的就折返身,又蹦又跳地回家去了。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我倒有个既能让仁生上学又不影响家里过日子的法子。”仁生爷爷的这句话说得有些犹犹豫豫。

于是四五个男孩上前,把礼生按在地上,扒了他的衣服,又扯了他的裤子……然后有人从地上捡起一段稻草绳,准备绑住他的小鸡鸡后。礼生在地上又叫又骂,但小孩子们不加理会。哼,谁叫你做臭事?你厉害,我们比你还厉害。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孩子们玩的第二场游戏是许许多多的人小时候玩过的,用竹子制成汲汲筒,汲上水互相对射。孩子们进攻、追逐、躲闪、喊叫,快活而热闹。突然,几个孩子几乎同时大喊起来:“谁的竹筒里喷出来的是臭水呀?”仁生就近向勇生的身上一看、一闻,果然很臭,勇生衣服上还沾上了发黑带黄的东西,看来有人汲汲筒里装的是粪水。这是违约犯规的损招。

大祠堂前面的空地上,一群小孩正在做游戏。小男孩们分成两拨,互为对手。正在进行的是“十字棍”游戏,孩子们分成两拨相对站立,每人手里拿着一根5尺来长、大拇指般粗的竹棍。游戏规则是,一方用自己手中的竹棍猛向对方的头部砸去,被砸方可以用手中的竹棍横起招架遮挡,也可以闪身,并迅速攻防转换,击中对方则为胜。据说当年太平天队过这里时,童子军的训练中有这种套,被赵家村的人传习了下来。

仁生妈多少有点奇怪,从来没有见过公公如此认真、地同她谈过什么事情,家里的大事小事本不用她去操心的。于是,她点了点头,走到了公公面前。

苏先生带领学生们随僧人在殿前殿后一一观览,僧人在正殿东侧门一块诗匾前停下,徐徐讲起了当年朱元璋游览这座并载于史籍的一段故事。

一个能说会道、外号“蛇叔”的人听闻后,要亲自试试这小家伙的机灵到底是真是假。一次碰上仁生,便说:“我要跟你说件事。”

喝了7年鄱阳湖的水,这仁生已长成了一个中等个儿,是个显得结实而又机灵的渔家崽。他从小聪明过人,5岁时,一次一个成年人以当地常用的方式与他开玩笑:“仁生,昨晚我睡觉时摸着你的脚了。”对此,一般孩子要么,要么以一句骂人话作答。

“我想,一根两个蛋,到你家里赶夜饭。行吗?”

爷爷不愿让孙子伤心、失望,又搂了一下孙子,说:“我和你妈妈再商量一下吧。”

仁生一听,赶忙放开礼生,离开小伙伴,像一只受惊的猫一样,绕树丛,过篱笆,进胡同,跑回家里。

第1页:基本资料+大祠堂前的游戏

仁生一进,立即感到气氛异常。在昏暗的里屋,亮着一盏火苗像黄豆芽似的菜油灯。父亲躺在床上,脸肿得像南瓜,还不断有鲜血溢出,一只眼睛的上下眼眶因红肿而合在一起,像一只桃子,无法睁开。母亲含着眼泪,跪在床上用毛巾给父亲轻轻擦洗身上的血迹,放在床边的木脸盆里的水经过几次投洗毛巾后,已成了一盆红中带黑的血水。母亲抬起父亲一只放在腰边的胳膊,那胳膊已无任何生命的迹象,成了死灰的颜色,显然已经断了,只是皮还和肩以下的地方粘连在一起,就像树枝被风刮断了,只有表皮还和树干相连着一样。爷爷和叔叔双林围在床边,悲悒地看着正奄奄一息的父亲。

仁生走近父亲,紧张得只是轻声地喊了一声“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湖养育了湖边一代又一代的渔民、一个又一个渔村。

“为什么要争夺天下?”

老猜得半点不差,这人正是朱元璋。他径自走到曾经题诗的墙壁前,双眼梭巡,但见诗迹已无,见到的是刷过洗过的痕迹,便问:“我的题诗呢?”

听了这句话,更触动了爷爷心头的心病。小儿子双林现在还没有娶亲,如果娶了亲,就要单户另过。仁生和妈妈就成孤儿寡母了,别说上学,就是一日三次让灶里冒炊烟都成问题。

这个私塾先生年纪四十上下,外表上的一大特点是留着稀稀疏疏的口髯,一年四季都穿着一件灰色的长袍,袍子就像和肉长在了一起,永远揭不下来。他来自邻县,现在依然和刚来时一样,独身一人。其实他有妻室,而离妻别家的原因是他妻子生产时难产。妻子生产持续了两天两夜,不断痛苦地喊叫,不停地汩汩流血,可以说是在爷那里打了几个转转。结果是,孩子死了,大人保住了。苏先生也在惊心动魄和痛苦不堪中了两天两夜,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在屋里机械地来回踱步,一会儿在庭院里像断了一截的蚯蚓似的胡乱移动。妻子每在屋里喊叫一声,他的心就跟着收缩一阵,妻子在流血,他的心也在滴血。他还不断地喃喃自语:“造物主无道无情,我之不仁不义也!”

仁生便对汲水筒逐个检查,用歪招的人马上现形,是拐子礼生。但礼生却满不在乎地说:“没有用什么水呀?”

“船拗不过舵,人拗不过命。”然而有人却要奋力地去扳一扳那命运之舵,且不管是否能够由此操控自己人生的大船。

“你做错了事,还说歪舌头话①?”

他自称是苏东坡的后代,因为苏东坡的小儿子曾在他居住的县里做过官,那里至今也还有苏氏聚居,所以他说自己是苏氏后代并非虚构自夸。铜钩村很少有人知道苏东坡是谁,但却很喜欢这个私塾先生。他十分敬业,上课,一丝不苟;解惑,不厌其烦。对学生既宽厚又严厉。并且平常哪家哪户要写个对子、喜帖、寿幛,给新生儿取个名字,他都欣然应允并做得极为认真,甚至以此为乐。

内容简介:

苏先生想不到仁生竟是问了一个与墙上题诗没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并且是很不好回答的问题。便简单地回答:“为了争夺天下。”

先生让他具体解释。他接着回答说:“鱼离不开水,所以带水旁的‘渔’字是活鱼的意思。那无水旁的‘鱼’字是死鱼的意思,因为鱼离开了水必然会死。不信大家回家问爹去。”又是一次哄堂大笑。

礼生则是另一番表现,课堂上总是坐不住,难以集中精力,写的字也像鬼画道符。学习成绩是全班的尾巴,正如当地人的一句俗语所说的,是教了三遍也不会犁地的牛,很让先生头痛。

第二天一大早,她到丈夫大林的坟前点起了三支香,真情地跪拜着,地哭泣着,尽情地倾诉着……

仁生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不行!”

朱元璋走后,懂诗的方丈细细将墙上的题诗一读,觉得诗中大有英雄气概,诗人自称统领雄师,鏖战布列在鄱阳湖的百万大军,叱咤风云,龙泉喋血,满纸英雄之气。没有吞月吐云的胸襟和笑看刀光剑影的豪情,决然写不出这种大气磅礴的诗来。只是诗中带着狂傲,且弥漫着之气,觉得这与作为供佛诵经的场所很不相宜,于是叫几个赶紧取水将墙上的墨迹全部刷去。

但南迁的村民并没有进入南宋皇都临安一带,而是在人烟稀少、地荒湖阔的鄱阳湖边开地建村,扎下根来,形成村落,并依然以世代相传的捕鱼业为生。潮涨潮落,800多年的时光,赵家村遂成为一个很大的村落。

父亲的丧事办完后,仁生大致知道了父亲死去的原因。多少年来,自己所在的铜钩赵家与相隔不远的铁网朱家的村民,在鄱阳湖上常因捕鱼发生冲突,往往由争吵、对骂到挥拳动脚,甚至动刀动枪,造成伤亡。这次父亲成了彼此间又一次冲突的品,当然对方也有伤亡。这件事,在他幼小的心灵如刀刻锥刺般留下了深深的、痛苦的印记,此刻他似懂非懂地明白了父亲临死前对自己嘱托的含意。

见仁生来到床前,父亲拼尽最后的力气,想转动一下沉重的脑袋,好好看看自己的儿子,但他已经了这个能力,几次努力都失败后,便放弃了,然后断断续续地说着:“仁生,我是……被铁网朱家人打的……我也把他们……两个人打落到水里,不要想为我报仇……两个村……世世代代结仇,就会成为永远不能了结的……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离开……”仁生在等待着下文,但父亲发黑的嘴唇只是费力地嗫嚅着,无法发出声音,并且永远没有了下文。

万里波涛片片帆,西东南北望回环。

仁生的回答却是与众不同:“是呀,我也摸到你的脚哩。”旁边的人一阵大笑,哈哈,这聪明的小孩今天上当了。

湖波送暖,南雁北归。湖岸边的柳树冒出芽苞,露出鹅黄,并一日比一日转绿,垂下的新枝新叶如丝如缕,柔软碧绿,在风中摆动,婀娜多姿,古代诗人以“丝绦”状之真是贴切无比。

“为什么像似的不开口,有话你说呀?”生来性急的礼生忍不住催问了。

仁生在学校很快表现出了喜爱读书的性格和极好的天赋。先生教过的课文几遍后便可,先生讲述的内容听了一遍便可复述,并很爱提问,这很让先生喜欢。

双林第二天到集市上卖鱼的时候,花10斤鱼的价钱给仁生买回来一支自来水笔,仁生成了班上第一个口袋里插着自来水笔的学生,这让所有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鄱阳湖的秀美和神奇全都是因为有了渔村、渔民、渔船,渔村给了鄱阳湖魅力,渔民给了鄱阳湖,渔船给了鄱阳湖活力。没有了渔村、渔民、渔船,鄱阳湖便只能是一个徒具壮美的苍白空壳和没有意义的存在。

漫将法水轻轻洗,尚有余光射斗牛。

作者:吴仕民

“天哪!”母亲发出一声令人的长喊,然后扑到父亲身上放声大哭,对她来说,此刻确实是天塌下来了。仁生和爷爷、叔叔也声声抽泣。眼泪流下来,流在仁生受伤的脸颊上,和那条血蚯蚓混合在一起,生痛生痛。他下意识地用手背揩了揩脸颊,沾在手上的是湿乎乎、黏糊糊的一片,分不清是血还是泪。但眼前这的画面却是分外清晰。

写完,把笔放下,又把手伸向腰间解下佩带的宝剑,不轻不重地放在供案之上,然后一言不发,龙行虎步离寺而去。

这是一个学校教育处在变革的年代,村里有刚办起来不久的国民小学,还有一所传统的私塾。许多人还依然愿意把孩子送到私塾念书。

仁生继续问:“您多次给我们讲过,先圣们的是‘礼之用,和为贵’,‘仁者爱人’,并主张‘兼爱’。但,听说康郎山一仗就死了许多许多的人。他们两个人统领的军队进行了10多年的战争,死的人就更多了。这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这合乎先圣的主张吗?”

1364年夏,朱元璋和陈友谅各调集战船、兵马,对决于鄱阳湖上。最初,朱元璋一方战事不利。一日,他听说这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宝泉寺,历史久远,香火很盛,并有高僧。他一则心情郁闷,二则小时候曾在安徽老家的皇觉寺当过僧人,对特别有感情,便身着来寻宝泉寺。

仁生走后,爷爷又开始琢磨起来,想着想着,他本来因忧愁变得灰暗的双眼突然有些光亮了,就像油灯拨了一下灯芯,变得豁亮了许多。他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决定和儿媳妇认认真真地谈谈他的想法。

“你们也可以用嘛,又没有捆住你们的手脚。”礼生着。

双林回答说:“感谢先生。大富大贵不敢想,我们只希望他读书知理,长大了有些出息。”

爷爷欲言又止,但还是喘了喘气,定了定神,说出了他的想法:让仁生妈、双林结为夫妻,叔嫂成婚。这样虽然没有了大林,但整个家庭依然能完整地存在。儿媳不会成为寡妇,双林也不再是光棍,仁生也不会成为孤儿并且还可以上学。

“你不想上学了?”

爷爷的心事

妙哉!把鄱阳湖喻作镜面,真是神来之词。这天下无双的镜子里辉映着天地万象,虚涵着古今,收纳着五颜六色,也含藏着神奇迷离。

鄱阳湖宽广、美丽、富饶、神奇。古往今来,赢得许多赞词,就好像公主的头上戴着一顶又一顶漂亮的桂冠。有人称之为“母亲湖”,有人喻之为“明珠湖”,有人赞之为“聚宝盆”。还有人状之为大镜面,其中一首咏赞鄱阳湖的诗是这样写的:

苏先生停下戒尺问:“下次还敢不敢?”

“争夺天下,对他们个人很有好处,是吗?”仁生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

当然,村里的祠堂不止这一座,因为一座祠堂满足不了人口代代增长的需要,还按血缘的远近陆续建有多个小祠堂,这个最早、最大的祠堂便成了全村人共有共用的祠堂,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大祠堂”。

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江南争战多年,决定胜负的一战是在鄱阳湖上,主战场就在离铜钩村不远的康郎山,因而这一带有许多与朱陈大战有关的历史陈迹和传说逸闻,龙泉寺里便有朱元璋的故事。

在今天的游戏中,和仁生对面的男孩叫赵礼生,爷对这个孩子有点不公,他因病一条腿残疾,成了个拐子。他们是堂兄堂弟。仁生的堂兄堂弟中还有叫义生、礼生、祥生、智生、信生、孝生……只见礼生挥起竹棍,用尽力气向仁生猛地打去,许多小孩子此时一般的反应是躲闪,或一面招架,一面躲闪。赵仁生却选择了站立不动,只是运力用手中的竹棍横在头顶并向上提举,硬碰硬地迎击对方砸下来的竹棍。其结果一般都是两棍双交,不分胜负。

这一天,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春天最快乐的事是做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答案五花八门:“玩”“吃肉”“吃糖”,都是答案;还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睡觉”。

一个孩子说:“那太聪明了,要不然就会被朱元璋砍了脑袋。”

仁生妈一怔:有让孩子上学的好办法,还生什么气?她没搭腔,只是带着狐疑而又期待的目光看了公公一眼,意思是——你说吧。

“我就这样,不玩拉倒。”礼生依然不服气。

大祠堂前的游戏

“我爷爷还没有答应。”仁生嘟噜着小嘴。

苏先生把朱元璋和方丈写的诗细细地向学生了一通。便问学生们有什么感想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要我说,就让他去上学吧。”仁生妈想了一会儿,做了回答。

仁生有些生气地说:“洗澡脱裤子,这还用说吗?”

又一个孩子问:“那为什么要把墙上的诗擦洗了呢?留下来可以使这更有名气呀?”

私塾里的苏先生

自此仁生的回答就成了小孩们的标准答案,大人们也便越来越少地用这句话与孩童开玩笑了。

但这次出了意外,仁生手中的竹棍是一根有点变形、表皮灰中带白并已有虫眼的旧竹棍。只听“咔嚓”一声响,仁生手中的竹棍断为两截,他急忙把头一偏,礼生手中的竹棍顺着仁生的左脸颊劈了下来。竹节上的竹丫把仁生的脸划开一道很长的口子,顿时脸上像趴了一条长长的血蚯蚓,那血蚯蚓一滴一滴往下吐着鲜血。仁生满不在乎地蹲下来,让有点负疚的礼生在地上抓了些尘土,撒在伤口上,转眼间血蚯蚓变成了灰蚯蚓。游戏继续进行。

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后,领着一队人马,一身戎装再次来到。方丈一看,大吃一惊,这不就是前不久题诗留剑的怪异之人么?虽然身上着装有别,脸上表情不同,但那突出的额头和很长的下巴让人一见便会留下深刻印象。听说朱陈在鄱阳湖的大战已经结束,朱元璋赢得胜利。一看这威仪,联想到他上次题诗的内容,猜定来者便是朱元璋,不过这次他与上次相比,双眉舒展,脸上显得轻松自如,透着掩饰不住的快意。

一次上课时,苏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个“渔”字和一个“鱼”字,准备向学生提问。每到这个时候,礼生总是迅速低下头,目光不和老师对视,恨不得像鱼儿一样,遇到时赶紧沉到水中躲藏。可这次先生不点富生、贵生,也不点义生、智生,偏偏点了礼生,让他解释这两个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仁生慢慢吞吞地走到了爷爷面前。其实,仁生和礼生刚才的对话爷爷都听见了。他正在痛苦地盘算着:俗话说,富要养猪,穷要读书。孙子是该上学了,虽然读书不一定能做官发财,但识得字算对仁生自己、对家庭都无疑大有好处。让爷爷犯难的是,大儿子已死,儿媳妇已成寡妇,自己只剩半条命,已无力劳作。小儿子双林年近30,因家贫还没有完婚。大儿子一死,家里的生计都成了问题,哪有可能再让孙子读书?孩子长到七八岁就可以干活挣钱养活自己了,仁生聪明又不怕吃苦受累,已经能帮家里做许多事情了。这孙子上学的事还真像鱼刺卡在喉咙里,上不得上,下不得下。

如今,苏先生带领学生们面对的就是那朱元璋题过诗的墙壁。现在墙上挂着的则是一位书法家书写的那首御题诗,旁边还以很小的字附了方丈的诗作。

七千万年前,浩浩长江中下游的南端,是一个巨大的盆地,以一肩扛着这片土地的是一条神鳌。尽管至今也没有人见过那神鳌是什么模样,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坚定地相信,它一定存在于这片土地之下的某个地方。

“为啥哩?”

随着他的声,仁生妈站在了他的面前。这是一个家里家外都很受称道的贤惠女性,虽然湖上的风浪、终年的劳作,使她青春早逝,身子也略显单薄,却是十分干练,连划船布钩的这些事也都是行家里手。

“啥个法子呢?”仁生妈略带喜悦地抬起了头。

第一章风起涛涌

【试读连载】

仁生只是点点头,什么也没有说,礼生却是嘻嘻哈哈地应答着,然后各自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御笔亲题不敢留,意恐鬼哭与神愁。

“违规就得受处罚,不能这样就算了。大家说对不对?”勇生插话了。这勇生的明显特征是眼睛又大又圆,像牯牛的眼睛。他还和大家不一样的是,他是跟着入赘他村的父亲半年前回到赵家村的,姓名也是回村后根据辈分和排行新定的。但他和小伙伴们关系已经很融洽。

仁生的问话开始了:“先生,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什么要打仗呢?”

这个村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村里的建筑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木柱木梁,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而非当地民居的模样。这个村的形成很有些与众不同,村民先祖原本居住在淮河边上,也以渔业为生。北宋王朝在河南开封败亡南逃后,这个村民的先祖当时居住的一带便成了南宋和金朝的边界线,不堪兵燹,也为了赵氏,村里的一些人便亡命南奔。据说以赵氏谱论,这个村的赵姓和宋朝还有点血缘关系。于是,南奔便还有了些忠君忠国的意味。

先生便叫学生们通通站好,狠狠了一顿,然后抽出戒尺,走到礼生面前,不轻不重地打了他几下。礼生也知道自己错了,但他不叫不闹,也不求饶,任老师又打又责,尽泄胸中的怒气。

下午,礼生提前到了教室,和几个小伙伴私语了一番。然后,他用毛笔将“苏先生之灵位”几个字写在一张白纸上,用书本支撑着放在先生的上。又让几个小伙伴站在两旁,犹如侍卫。礼生脱下上衣,系在腰间,裸露着上身,用黑板刷敲着桌子,嘴里念念有词:“地神,过游神,你们好好听清楚。今有我们的苏先生染病身亡,要去天界,你们各神仙要加以护佑而不要阻拦,更不要伤他害他,否则将你们一个个打下十八层。”原来他装神弄鬼,是在模仿见过的场景给苏先生做道场。

方丈暗暗叫苦,这可如何回答?求佛、请神灵帮忙解围都来不及了。但这老毕竟是名寺的方丈,非同一般,他略一思忖,便有了办法。只见他撩了撩僧袍,跪到地上,连呼“善哉!”也叫小僧取来纸笔,信手写下一首诗呈给朱元璋,诗曰:

战罢环湖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孙子的话让爷爷喉咙里的那根“刺”又晃动了几下,显得更疼了。他把仁生拉到身边,无可奈何地说:“你是该上学了。可是你爹去世了,你上学不但要花一些钱,还不能帮家里干活。我现在是上不了船、布不了钩,你说怎么办?”

爷爷是一个聪明过人而又非常勤劳的渔把式,已年过50,本来是个中等个头的他,因年龄和生病的原因,显得又瘦又小。身子骨单薄得就像湖边枯萎的芦苇,好像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他常常咳嗽,有时还会咳出大口大口的鲜血,仁生常常会因爷爷剧烈的咳嗽声从梦中惊醒,那咳嗽声有时一阵紧似一阵,似乎都要被咳出来。爷爷对仁生上学的要求只是频频点头,没有明确表示是行还是不行。

仁生看了看满脸胡楂、面色红中发灰的爷爷,喃喃地说:“爷爷,我喜欢读书。人家都上学去了,我什么时候去上学?”

“不是还有叔叔吗?”仁生仰着脸向爷爷反问,眼神里充满对读书的渴求。

苏先生也笑着说,非也。当时约定的意思你们可能没弄明白,或者说我没说清楚,约定是这样的:无鱼肉也可,是说无鱼、有肉也可以;无鸡蛋也可,是说无鸡、有蛋也可以。

湖滨有一个县,名叫余南县,这个县的得名与鄱阳湖直接相关。鄱阳湖的巨波大浪涌到岸边时,便成了余波细浪,加之县城位于鄱阳湖南面,由此便得名为“余南”。有诗人在城头吟得诗句曰:“余浪百里雪,势欲掩南城。”这诗句不仅描绘了湖边波浪的雄浑气势,也道出了余南县名的由来。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当年设立的第一批县之一,既有广袤的肥沃平原,又有世罕其匹的水域,盛产稻米和鱼类,历来称作“鱼米之乡”。

爷爷清了清嗓子:“孩子,有件事,老憋在心里不痛快,想了好久好久,还是得和你说说。”

苏先生一次对仁生的叔叔说:“你这孩子天分好,很用功。要是还有科举,他考个进士之类当是可期的。”

鸢飞鱼跃无穷妙,都在壶中一镜涵。

书名:铁网铜钩

苏先生一一做了解答,见仁生若有所思,便问:“仁生,你有什么要问?”

其他小伙伴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就在这时,苏先生出现了,一见这情景,气得连胡子都随着嘴唇的抖动而不停地飘忽。

朱元璋此番是带着大胜后的得意和狂喜来的,见僧人写的诗对自己和自己的诗作赞誉有加,把洗去墨宝的理由说得入情入理入胜,尤其最后一句,写得既有气势又极为精彩,便微微一笑,说了句:“也罢,好好奉佛吧。”便带领随从离开了。从此以后,宝泉寺便改名为龙泉寺。

先生开腔了:“你们记住,读书之要是用心用脑。一定坐要正,心要静。脑子不能胡思乱想,身体不要左右摇晃。”

第2页:爷爷的心事

因为大人的话里藏着陷阱。有人便继续追问:“那昨天晚上他真的和你睡在一张床上了?你妈妈也在同一张床上吧?”

“夺得天下,就可以成为帝王,治理国家,百姓。就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人若无志,便如同行尸走肉。”

仁生问大家:“做错事了还骂人,更要罚他。大家敢不敢?”

没有力大无穷、永不疲倦的人,大概也没有这样的神。天长地久,沧海桑田,神鳌实在有些力乏神疲,便想转换一个肩头。不料在换肩时,稍不留神,扛在肩头上的土地轰然跌落。在漫天烟尘中,那盆地更是深深地下陷,雨落水聚,更有江河汇入,便成为一片汪洋。日月更替,山河换形,这片水域逐时而长,变成了纵横800里的水乡泽国,成为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大淡水湖。这湖的名字初叫彭蠡,也叫彭浦,在秦汉时定名为鄱阳湖。

仁生和礼生走到了先生面前。先生叫他们先站立着,然后认真注视着他们。这是苏先生的一个秘招,他可以通过这一站一看,迅速地大致知生的性格,进而思考着如何因材施教。

仁生规规矩矩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像根木桩似的。那礼生却是大不相同,像只很少安静的猴子,一会儿动腿,一会儿抬胳膊,一双小眼睛滴溜溜地左顾右盼。

“不是。我昨晚是在他家睡的。”仁生回答,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这龙泉寺始建于南梁,是梁武帝萧衍下旨敕建的,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经历多次兴废,如今已是瓦漏墙裂,香客不多,游人稀疏。只有十几个僧人在此看寺兼。虽是破败之庙,但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却一般所能比,这正是苏先生领学生们前来游览的原因。

仁生招呼大家暂停了下来,并问:“谁用歪招,汲了粪水喷人?”无人应声。

“个老拐,谁敢?”礼生急了。

到了报名入学的时间,仁生想起了父亲临死时的,向爷爷提出了上学的请求。

村长连连点头,啊,是这个意思,我们是大老粗,确实没弄明白先生的意思,现在明白了。经过这一段时间,大家已很认可这苏先生。所以对起初关于伙食约定的解释被当作了有趣的笑谈,于是饭桌上出现荤菜的时候明显增多。

先生微微一怔,这孩子问的问题挺大,还挺,是一般的大人也不会问的问题,略停了一下说:“是的。从中国历史看,争夺天下,争利,往往会流血。从来如此,确是又难以避免的代价,并且首先是天下百姓。但这个问题很复杂,一下说不清楚,你长大了就会慢慢明白的。”

礼生站起来,故意揉了揉眼睛,好像是要把黑板上的字看得更清楚一些,又挠着脸颊想了一会儿,然后以低低的声音说:“一个是活鱼,一个是死鱼。”课堂上一片笑声。

“大林希望仁生能上学,仁生自己也很想上学,这几天老缠着要去报名上学,你说怎么办?”爷爷说完以期待的目光看着儿媳妇,希望她能给出一个的答案。

看来,戒尺让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认错了、了。

“庙里青面獠牙的罗汉、金刚我们都不怕。敢!”和仁生一拨的小孩中有喊。

礼生的脸微微泛红,声音一下变大了:“笑什么?谁有种谁站起来回答。”

先生摇了摇头,宣布下课。

仁生和礼生一起走进了大祠堂边的私塾。这是一所很有些年头的私塾,由一位姓苏的先生执教。

又过了几天,礼生拄着拐杖,背着蓝靛染过的土布缝成的书包来邀仁生去上学。但仁生只是本能地看了一眼爷爷,什么也没说。

仁生没有再问下去,对老师的回答他不能完全听懂。既然长大了这个问题会慢慢明白,那就让自己快点长大吧。

第二天,礼生却没有来上课,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来过学校,这便是他上午话里的真正意思。尽管苏先生家访两次,希望他回到学校,但礼生像没有穿鼻绳的牛,怎么拽也拽不动,连家长也没有办法,苏先生只好作罢。这一年礼生刚满10岁,他拄着拐杖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正在这时,不远处有人急急地大喊:“仁生,仁生,快回家。你家出事了。”

蛇叔望着仁生的背影,带着笑意自言自语地说:“看来,铜钩村又多了一个油嘴铲刚①。”

“当然,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可以光耀祖。国家统一,便可社会安定,对天下百姓也很有好处。”先生在用心地加以引导。

老师点名让仁生回答。仁生略加思索,回答说:“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觉得就像古人说的,春天到野外游玩,河中戏水,然后唱歌、诵诗是最快乐的。”

“下次再也不会让先生再打我了。”礼生像发誓似的回答。

在村东头是一座许多村子都有的大祠堂。这祠堂气势宏伟,前后三进,可容纳2000人。柱子房梁和墙壁门窗,都有许多精致的雕刻。雕刻材料有木、竹、砖、石;雕刻内容有花鸟虫鱼,戏文故事。很值得一提的是,那祠堂共有10个六边形的窗户,每个窗户中间的图案都不相同,再细一看,可以辨认出这是10个变形字:仁、义、礼、智、信、忠、勇、节、孝、悌。入门处粗大的樟木横梁上雕的多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故事,其中有“三英战吕布”“借东风”“闹江州”“野猪林”等,每一幅图画都刻得细致入微却又大气磅礴,人物众多而又栩栩如生。凡过这个祠堂的人,便会想象着这个村子的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和生活殷实。

苗圃场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5778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