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苗圃场母婴教出聪明孩子,从培养说话能力开始
教出聪明孩子,从培养说话能力开始
2023-07-12

我们过往认为父母要对宝宝多说话主要是从培养起语言能力的角度出发,毕竟研究证明,出生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父母经常和宝宝说话,能引起宝宝对语言的兴趣,较早地听懂别人的语言。

只是,多说话的功效不仅仅在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父母与孩子多说话其实是孩子综合能力的一起起点。

美国有研究指出,当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宝宝年满一周岁时,她在说话、理解和学习能力方面可能已经全面落后于出生中产阶层的孩子。经过不断探索,排除了相关干扰因素,如今在学界和公共机构一种共识在逐渐形成: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时,听到父母或照看者说的话越多,其智力发育就越好,未来发展空间也就相对提高,哪怕只是父母给孩子说的那些听来平常不过的话,或者充满童趣意味的模拟对话。

其实,关于“话多话少决定未来发展力”的想法由来已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堪萨斯大学的贝蒂·哈特和托德·R·里斯雷于1995年出版的著作《美国儿童日常体验中意义深远的差距》一书。两位作者研究的是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父母会如何跟他们的宝宝谈话。每个月,研究者都会造访参加试验的42户家庭,并录下一小时亲子互动的内容。他们要从中了解这些问题:父母有多少次表扬了子女,他们之间谈些什么,谈话的基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接着,等到受访的孩子长到九岁时,他们会了解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根据他们的研究,靠救济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约600个单词。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量是其一倍多,而父母是专业人士的孩子,词汇量又比前者多近一倍。到了三岁时,出身贫寒的孩子相比出身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少听到3000万个单词。而这种差别至关重要:在三岁前,孩子从父母或抚养人那里听到的单词数目越多,其智商就越高,在学校的表现也越好。

事实上,虽然所有家长都会给孩子下达指令性的要求,比如“去吃饭!”或“这东西别吃!”但是,对于那些领救济金的家长来说,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也许就止于此了,而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互动就越有可能会进一步进行下去,比如“今天我们做了宝宝最喜欢的菜。”或者“小宝贝,这东西可不能吃,不安全,会伤害到宝宝的肠胃”。

在此基础上,后来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持有相同的观点:有学者把智力发育对比延生到性别差异上来,我们常说女孩子更早慧,比男孩子说话早,懂事早,其实也与她们和父母语言交流更频繁,内容更丰富有关系。一般,由于女生天生更擅长交际,父母对女儿说的话要比对儿子多,另外妈妈承担着养育孩子的大部分工作,而家长倾向于跟同性别的孩子说更多话,女儿也成了语言交流的受益者。英国语言学家最新研究再次深化并佐证了“多和宝宝说话促进智力”的想法,“如果在婴儿9-13个月期间,父母多花些时间和婴儿说话,就可以促进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

而不少德国早期教育专家现在也频频站出来讲述语言的大作用。不少专家甚至将自己的孩子当做最好的培训对象。德国一位叫卡尔比特的儿童早期教育家在自己的孩子出生起,每天与孩子互动中总是和孩子说不同的话,之后还尽可能多地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包括到博物馆、歌剧院、美术馆等,并让孩子回忆自己的见闻。当孩子到6岁时已经能记住3万单词,8岁就会说6国语言了,13岁孩子就已经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所以,不要犹豫,看着宝贝的那张可爱小脸,多和他说话,多进行深入且有趣的探讨。吃饭,可以讨论今天的菜品,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成就感;而为他添置了一件玩具,你也可以根据玩具的特性为他介绍,顺便讲讲自己小时候的玩具,让她学会珍惜。恩,请坚持下面的四要准则:

1.要坚持不断地对宝贝说话,即便他还没学会回应。

2.跟宝贝说话时要减少能导致他分神的背景噪音。

3.要根据小家伙的发育特点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谈些婴儿感兴趣的东西。

4.要保证通话时间,每天至少和小家伙说话半个小时。

《纽约时报》、宝贝中心网、中国早教网综合编译翻译

苗圃场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57780188